
當千年壁畫在指尖流轉,當歷史人物在街頭“對話”,當山川湖海為你“私人定制”,這個暑期,科技與文旅的相遇,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約會,讓文化有了新模樣,讓旅行有了新玩法。這場融合里,有傳統(tǒng)與現代的碰撞,有虛擬與現實的交織,更有服務與需求的共鳴。
科技讓文化遺產“動”起來,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沉默,而是觸手可及的鮮活。故宮的《千里江山圖》能在地面“鋪展”,跟著光影走,就像走進了畫里;敦煌的莫高窟能在手機里“打開”,指尖一點,壁畫上的飛天仿佛要飛出來;西安的大唐不夜城能讓李白“現身”,跟你對兩句詩,就像穿越到了盛唐。這不是對傳統(tǒng)的改變,而是用新方式讓文化說話;不是對歷史的打擾,而是用巧心思讓遺產活態(tài)。
科技讓旅游體驗“活”起來,不再是走馬觀花的匆匆,而是身臨其境的沉浸。上海天文館的球幕影院,15分鐘帶你“看遍”138億年宇宙變化,仿佛自己就是星辰;杭州宋城的AI換臉,拍張照你就成了古裝劇主角,劇情跟著你走;張家界的智能導覽,按你的喜好推薦路線,每一步都是專屬風景。這不是游玩的簡單升級,而是讓體驗更有參與感;不是行程的隨便改動,而是讓旅行更有記憶點。
科技讓文旅消費“火”起來,不再是單一商品的買賣,而是多元價值的融合。蘇州博物館把古畫做成數字藏品,線上線下一起賣,一天就能賣200多萬;黃山景區(qū)賣門票時算碳足跡,游山玩水還能做環(huán)保,一舉兩得;成都寬窄巷子用數據算喜好,商鋪跟著調整,晚上的生意比以前火了六成多。這不是消費的盲目跟風,而是讓文化有了新價值;不是買賣的簡單疊加,而是讓經濟有了新動能。
科技讓旅游服務“暖”起來,不再是被動等待的繁瑣,而是主動貼心的便捷。北京環(huán)球影城的智能排隊,手機上就能看等待時間,不用傻傻站著;麗江古城的“文旅大腦”,天氣、車票、住宿全搞定,不用東奔西跑;青島嶗山的“信用游”,憑信用就能免押金租裝備,不用來回折騰。這不是技術的刻意炫耀,而是讓服務更懂人心;不是流程的隨便簡化,而是讓出行更順心意。
當文化遺產能“對話”,當旅游體驗能“參與”,當消費模式能“多元”,當服務方式能“貼心”,這個暑期的文旅熱,不只是人多了、消費漲了,更是文化傳承有了新路徑,旅游發(fā)展有了新方向。科技給了文化翅膀,讓它飛得更遠;文化給了科技溫度,讓它用得更暖。
文旅的未來,不是科技的單打獨斗,也不是傳統(tǒng)的故步自封,而是你幫我煥新、我助你扎根的雙向奔赴。只要守住文化的根,用好科技的力,文旅的明天一定會更精彩,每一次出發(fā)都會更值得。
責編:周冠成
來源:汝城縣融媒體中心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法華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山市晴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喬:返鄉(xiāng)青年 逐夢“綠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開拓創(chuàng)新 成就電氣“小巨人”
岳塘區(qū)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”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主題活動暨“活力湘潭 快樂走娃”活動啟動
文旅新區(qū)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見“世外桃源”
我愛湘潭我的家|岳塘區(qū):歡天喜地鬧元宵
下載APP
分享到